12号固定型提速道岔、12号可动心轨提速道岔、18号可动心轨提速道岔 (一)、轨距检查位置及标准 (二)、水平的检查 (三)、高低、方向的检查 (四)、《可动心轨提速道岔检查记录簿(12号)》
12号固定型提速道岔的检查
(一)、轨距检查位置及标准(见表三)
12号固定型提速道岔轨距检查位置及标准 (表三)
顺号 |
检 查 部 位 |
标准轨距
(mm) |
检查位置 |
说 明 |
1 |
尖轨前顺坡终点 |
1435 |
1号岔枕 |
基本轨接头处 |
2 |
尖轨尖端 |
1435 |
8号岔枕 |
|
3 |
尖轨中部(直) |
1435 |
18号岔枕后边 |
曲尖轨轨头刨切起点,距离尖端
6 171mm。 |
4 |
尖轨中部(曲) |
1435 |
16号岔枕上 |
尖轨开通曲股时丈量或量取尖轨
与基本轨间隔应大于65mm |
5 |
尖轨跟端(直) |
1435 |
28—29号岔枕间 |
|
6 |
尖轨跟端(直) |
1435 |
7 |
连接部分前(直) |
1435 |
35号岔枕上 |
|
8 |
连接部分前(曲) |
1435 |
9 |
连接部分中(直) |
1435 |
41—42号岔枕间 |
曲股接头处 |
10 |
连接部分中(曲) |
1435 |
11 |
连接部分后部(直) |
1435 |
47—48号岔枕间 |
|
12 |
连接部分后部(曲) |
1435 |
13 |
辙叉前(直) |
1435 |
54号岔枕 |
辙叉前接头 |
14 |
辙叉中(直) |
1435 |
57—58号岔枕间 |
在心轨宽20—30mm处量取
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 |
15 |
辙叉后(直) |
1435 |
63号岔枕 |
辙叉后接头 |
16 |
辙叉后(曲) |
1435 |
17 |
辙叉中(曲) |
1435 |
57—58号岔枕间 |
在心轨宽20—30mm处量取
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 |
18 |
辙叉前(直) |
1435 |
54号岔枕上 |
辙叉前接头 |
(二)、水平、方向、高低的检查,除尖轨全长都可以检查水平外,其余的与AT12号道岔相同。
(三)、“固定型提速道岔距检查记录簿”可使用一般的《道岔检查记录簿》
可动心轨提速道岔的检查(12号)
(一)、轨距检查位置及标准(见表四)
(二)、水平的检查
可动心轨提速道岔的尖轨和心轨采用AT轨制造,除尖轨和心轨顶面刨切部分外,不存在构造水平,因此,水平的检查位置与轨距的检查位置相同。基准股的确定与AT12号道岔相同。
(三)、高低、方向的检查与AT12号道岔相同。
(四)、《可动心轨提速道岔检查记录簿(12号)》格式见《铁路线路修理规则》(铁运[2006]146号部令发布)第161页。
可动心轨提速道岔轨距检查位置及标准 (12号) (表四)
顺
号 |
检查部位 |
轨距标准
(mm) |
检查位置 |
说 明 |
1 |
尖轨前顺坡终点 |
1435 |
1号岔枕前 |
基本轨接头处 |
2 |
尖轨尖端处 |
1435 |
5号岔枕前边 |
|
3 |
尖轨中部(直) |
1435 |
17号岔枕上 |
|
4 |
尖轨中部(曲) |
1435 |
5 |
尖轨跟端(直) |
1435 |
28号—29号岔枕间 |
|
6 |
尖轨跟端(曲) |
1435 |
7 |
导曲线部分前部(直) |
1435 |
34号岔枕上 |
尖轨跟—中间接头之间,距前后接头均为3.29m |
8 |
导曲线部分前部(曲) |
1435 |
9 |
导曲线部分中部(直) |
1435 |
39号—40号岔枕间 |
中间接头处 |
10 |
导曲线部分中部(曲) |
1435 |
11 |
导曲线部分后部(直) |
1435 |
45号岔枕上 |
中间接头—辙叉接头之间,距前后接头均为3.26m |
12 |
导曲线部分后部(曲) |
1435 |
13 |
辙叉前部(直) |
1435 |
50号—51号岔枕间 |
辙叉前接头 |
14 |
辙叉前部(曲) |
1435 |
15 |
辙叉中部(直) |
1435 |
55号岔枕上 |
心轨顶面宽20mm左右处 |
16 |
辙叉中部(曲) |
1435 |
17 |
查照间隔(曲) |
1391 |
18 |
弹性可弯中心后部(直) |
1435 |
67号—68号岔枕间 |
长心轨弹性可弯中心后第一间隔铁处及侧股对应位置 |
19 |
弹性可弯中心后部(曲) |
1435 |
20 |
辙叉后部(直) |
1435 |
72号—73号岔枕间 |
辙叉后接头处 |
21 |
辙叉后部(曲) |
1435 |
可动心轨提速道岔的检查(18号)
(一)、轨距检查位置及标准(见表五)
(二)、水平的检查
可动心轨提速道岔的尖轨和心轨采用AT轨制造,除尖轨和心轨顶面刨切部分外,不存在构造水平,因此,水平的检查位置与轨距的检查位置相同。基准股的确定与AT12号道岔相同。
(三)、高低、方向的检查与AT12号道岔相同。
(四)、《可动心轨提速道岔检查记录簿(12号)》格式见《铁路线路修理规则》(铁运[2006]146号部令发布)第162页。
可动心轨提速道岔轨距检查位置及标准 (18号) (表五)
顺
号 |
检查部位 |
轨距标准
(mm) |
检查位置 |
说 明 |
1 |
尖轨前顺坡终点 |
1435 |
1号岔枕前 |
基本轨接头 |
2 |
尖轨尖端处 |
1435 |
6号岔枕后 |
|
3 |
尖轨中前部(直) |
1435 |
13号岔上 |
|
4 |
尖轨中前部(曲) |
1435 |
5 |
尖轨中部(直) |
1435 |
19号—20号岔枕间 |
钢枕后边 |
6 |
尖轨中部(曲) |
1435 |
7 |
尖轨中后部(直) |
1435 |
26号岔枕上级 |
|
8 |
尖轨中后部(曲) |
1435 |
9 |
尖轨跟部(直) |
1435 |
32号—33号岔枕间 |
4股接头处 |
10 |
尖轨跟部(曲) |
1435 |
11 |
导曲线部分前部(直) |
1435 |
39号岔枕前边 |
39号前、51号后及39号—45号—51号间均间隔3.745m |
12 |
导曲线部分前部(曲) |
1435 |
13 |
导曲线部分中前部(直) |
1435 |
45号岔枕上 |
14 |
导曲线部分中前部(曲) |
1435 |
15 |
导曲线部分中部(直) |
1435 |
51号岔枕后边 |
16 |
导曲线部分中部(曲) |
1435 |
17 |
导曲线部分中后部(直) |
1435 |
57号—58号岔枕间 |
直股(或曲股)接头处 |
18 |
导曲线部分中后部(曲) |
1435 |
19 |
导曲线部分后部(直) |
1435 |
64号—65号岔枕间 |
本点距前后接头均为4.205m |
20 |
导曲线部分后部(曲) |
1435 |
21 |
辙叉前部(直) |
1435 |
71号—72号岔枕间 |
辙叉前接头处 |
22 |
辙叉前部(曲) |
1435 |
23 |
辙叉中部(直) |
1435 |
辙叉长心轨顶面宽20mm左右处 |
|
24 |
辙叉中部(曲) |
1435 |
25 |
查照间隔(曲) |
1435 |
26 |
辙叉中后部(直) |
1435 |
86号—87号岔枕间 |
|
27 |
辙叉中后部(曲) |
1435 |
28 |
弹性可弯中心后部(直) |
1435 |
94号—95号岔枕间 |
弹性可弯中心后第一间隔铁处及侧股对应位置 |
29 |
弹性可弯中心后部(曲) |
1435 |
30 |
辙叉后部(直) |
1435 |
100号—101号岔枕间 |
辙叉后接头处 |
31 |
辙叉后部(曲) |
1435 |
注:长心轨实际尖端至翼轨趾端的距离(简称尖趾距离)为 4189mm
(长心轨理论尖端至翼轨趾端的距离为4146mm+理论尖端至实际尖端的距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