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矿信息
|
辙叉及护轨常见病害原因及整治 辙叉及护轨常见病害原因及整治㈠辙叉垂直磨耗和压溃㈡辙叉偏磨㈢固定型钝角辙叉撞尖㈣辙叉轨距不合标准 辙叉及护轨常见病害原因及整治 ㈠辙叉垂直磨耗和压溃 1.产生原因 ⑴车轮从心轨上通过辙叉有害空间向翼轨过渡,或从翼轨向心轨过渡时,在较大的车轮冲击作用下,翼轨和心轨便产生严重磨耗和伤损。 ⑵磨耗和伤损常发生在翼轨弯折处和心轨断面30~40mm处,因为此处受到车轮冲撞震动的力量比较大。 ⑶辙叉心处的岔枕经常发生吊板,当列车高速通过时便会出现辙叉连同岔枕上下起伏颤动,因而在下部破坏了道床基础的坚实性,引起排水不良、翻浆冒泥,在上部加重了翼轨和心轨的严重磨耗和损伤。 2.预防整治措施 ⑴针对辙叉底部存在的空洞和吊板,加强辙叉底部的捣固,特别是叉心和辙叉前后接头处的捣固。 ⑵辙叉底板较宽,岔枕间距小,不好捣固。有时采取冒起道钉,抬起辙叉,在适当位置用垫板垫高3~5mm,然后撤除一根岔枕,用起道机抬起岔枕进行捣固。这样逐根进行,既能整治弯曲岔枕,又能提高捣固的坚实程度,提高辙叉基础强度。 ⑶借助于有计划更换岔枕的机会,彻底加强辙叉底的捣固。 ⑷利用翻转岔枕的办法,均匀地进行辙叉底捣固。 ⑸运用经常保养中积累的经验,在辙叉底岔枕顶面垫胶垫,以缓冲受力,处长辙叉和岔枕使用寿命。 ⑹了为保持辙叉的整体稳定性,锰钢整铸辙叉与岔枕间需用螺纹道钉固定。 ⑺钢轨组合辙叉底部和前后接头,应铺设大垫板和接头桥型垫板,用竖螺栓和板把辙叉固定在垫板上,如AT型道岔那样,加强辙叉的整体稳定性。 ⑻在辙叉部位的岔枕上,安设特制铁座,用弹条Ⅰ型扣件固定辙叉位置。弹性扣件扣压力大,既可防止辙叉横移,又可防止纵爬,对稳固辙叉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。 ㈡辙叉偏磨 1.产生原因 辙叉偏磨主要是指单侧通过列车次数较多,造成辙叉偏沉或一侧偏磨,水平和轨距不合标准,岔枕弯曲。 2.预防整治措施 ⑴对偏磨的辙叉进行焊补。 ⑵有条件时,可倒换方向使用。 ⑶加强偏沉部位的捣固,但需兼顾辙叉的水平状态。 ㈢固定型钝角辙叉撞尖 1.产生原因 ⑴钝角辙叉的护轨折角被轮背磨成圆弧,缩小了护轨作用,增大了有害空间的长度。 ⑵钝角辙叉位置偏离菱形短轴而形成错位,造成车轮不能自护的一段有害空间,带来了撞尖的可能性。 ⑶钝角辙叉轨距、轮缘槽宽不符合标准,影响查照间隔,造成撞尖。 2.预防整治措施 ⑴在养护维修中经常检查,及时焊补被磨耗的护轨折角。 ⑵铺设、更换和养护维修时,保证两个钝角辙叉的位置准确,不偏离,不错位。 ⑶对于固定型钝角辙叉,经常保持轨距为1440mm,轮缘槽宽为44mm。 ⑷属于道岔构造上的缺陷或铺设施工遗留下来的病害,则应有计划的在构造上进行综合改造。 ㈣辙叉轨距不合标准 1.产生原因 ⑴辙叉翼轨作用边与护轨头部外侧距离大于1348mm。 ⑵辙叉心轨作用边与护轨头部外侧距离小于1391mm。 ⑶一般情况护轨轮缘槽宽度不在42~44mm范围内。 ⑷辙叉心时论尖端至心轨宽50mm处,轮缘槽宽超出45~48mm范围内。 ⑸轨距及水平超限。 2.预防整治措施 ⑴先拨正直股方向,改好辙叉心轨50mm断面处轨距。 ⑵调整辙叉和护轮轨轮缘槽的尺寸,使其达到标准,即护轨轮缘槽在42~44mm,辙叉心轮缘槽宽度在45~48mm范围内。 ⑶钢轨作用边有飞边时,用电砂轮进行打磨。心轨、翼轨伤损处可焊补。 ⑷为加强辙叉和护轨的整体联系,必要时可在护轨处增设轨撑加固。 ⑸在整修查照间隔尺寸时,必须兼顾查照间隔1391mm和护背距离1348mm两个数值。 ⑹整治超限时,必须在轨距和方向良好的前提下,通过高速护轨和轮缘槽、改动轨距来解决。 【打印本页】
|